用原理、容錯、單手操作、速度與失效點,精準比較三種止血帶。選對型式、提高止血成功率。

  • 訂單查詢
    購物說明
我的購物車
讀取中...請稍候

OTT小學堂 #25【不同止血帶的差別一次看懂|轉桿式 vs 棘輪式 vs 彈力式】

  • 分享文章到

不是最貴就最好;能提高止血成功率、容錯高、你能熟練用好的,才是最好。

|轉桿式、棘輪式、彈力式:差在哪?

1) 止血原理與「機械優勢」

轉桿式:用轉桿創造槓桿倍力,較容易達到動脈阻斷壓力;對厚衣、肌肉量大者更有優勢。

棘輪式:齒輪步進式拉緊,出力門檻低、過程可視化;但齒輪區容易受汙泥影響

彈力式:自身拉力與圈數,沒有硬機械倍力,達到完全阻斷較依賴拉力掌握與技巧

2) 單手自救與低光操作

轉桿式:鎖定動作清楚、單手 SOP 成熟,低光/手套下表現穩定。

棘輪式:單手可行但通常雙手會更穩;在卡砂/結冰環境更需留意。

彈力式:最快,但最吃肌肉記憶與手感,常出現「看似緊其實未阻斷血流」。

3) 位置容錯與訓練門檻

轉桿式:對新手容錯率高;不確定該綁哪時可採「High & Tight 高而緊」

棘輪式:需要綁在正確位置以免受力不均。

彈力式:容錯率最低圈數、拉力、重疊寬度都會影響是否真正達到止血。

4) 肢體適配與任務彈性

轉桿式:成人四肢最通用;如果肢體較粗壯可串接第二條。

棘輪式:穿厚外層(外套、工作褲)時,步進收緊較省力。

彈力式:體型小/兒少、前臂/小腿等較小圍徑部位表現好;也可作壓迫包紮用途(多工)。

5) 重量體積與環境耐受

轉桿式:重量中等、結構單純、濕泥環境耐受較好。

棘輪式:最笨重;齒輪、棘爪對沙土/結冰較敏感。

彈力式:最輕最扁、最容易多帶一條,但同時最吃訓練。

 

選擇建議

你想要最高容錯率、最穩定的止血能力 → 選轉桿式

你或同伴力氣有限穿著厚重、喜歡一步步拉緊的手感 → 棘輪式

最輕量需兼顧細肢體或包紮的多功能彈力式

實務配置:轉桿式為主、彈力或棘輪擇一增補。
若只能帶一條,大多數情境建議轉桿式

 

|常見失敗點

轉桿式:

常見狀況:轉桿未確實扣入固定夾。

對策:將轉桿完全扣入並確認固定目視出血已停止;於 TIME 白貼立即標記時間

棘輪式:

常見狀況:棘輪積砂/受汙導致不咬齒;或誤觸解鎖讓止血帶回放鬆脫。

對策:平時防塵防汙收納、定期測試咬合與解鎖手勢,確保機構運作正常。

彈力式:

失敗點:張力不足圈數太少彈力帶沒有平整、變成細細一條在「勒」皮膚產生「勒割感」但沒有成功止血。

對策:攤平展寬、增加圈數與張力;若仍無效,於近心端再加一條或改用轉桿式。。

 

|情境對照

通勤/機車族:轉桿式放在腰帶或胸掛外側;低光、戴手套、單手都能穩定操作。

戶外/登山:轉桿式為主;視重量再加彈力式(萬用)或棘輪式(省力)。

靶場/工地:轉桿式快取位置最重要;確保抽取角度不被裝備阻擋。

親子/校園/社團:轉桿式+彈力式(細肢體與多用途更友善)。

 

|30 秒複習卡

原理差別:轉桿=槓桿倍力;棘輪=步進省力;彈力=拉力圈數。

成功的關鍵:訓練!!!

只能買一條? 轉桿式是各種場合都適合的萬金油。

兩條配法? 轉桿式+(彈力式或棘輪式)依任務加一。

相關商品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