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03,這天對美軍來說有雙重意義:一是摩加迪休之戰的日子;二是 75th Ranger Regiment 的團級授旗紀念日(1984/10/03)。
這篇文帶你看——75th Ranger 遊騎兵如何被「建起來」:制度、編制、選訓,與 21 世紀的專業化改造。

|傳承與定型
美軍「Ranger」的血統可追溯至二戰(Darby's Rangers、Merrill's Marauders),越戰時期整併為 75th Infantry (Ranger),把長程偵巡(LRRP)與突襲文化接成一條線。現代 75th Ranger 的輪廓,則在越戰後才真正定型:用建制營為骨幹、以團為統整,服務於高風險、短打、快速投送的突襲任務形態。

|三個關鍵時間點(1974 → 1974 → 1984)
◆ 1974/01:陸軍參謀長 Abrams 指示成立新一代 Ranger 單位。
◆ 1974/07/01:1st Battalion (Ranger), 75th Infantry 成立並於 Fort Stewart 空降進駐(後駐 Hunter Army Airfield, GA)。
◆ 1974/10/01:2nd Battalion (Ranger), 75th Infantry 成立於 Fort Lewis(今 JBLM, WA)。
◆ 1984/10/03:團部 HHC 與 3rd Battalion 於 Fort Benning 授旗,「75th Ranger Regiment」團級體系確立。
→ 這三步,完成了從「營為核心」到「團級整合」的現代化骨架。

|21 世紀的擴編:RSTB 與 RMIB
GWOT(反恐戰爭) 的高節奏任務迫使團級把「分散的小分隊能力」集中管理——
◆ RSTB(Regimental Special Troops Battalion):把偵搜、通資、維保、醫務、訓測、UAS 等戰力倍增器整合成一個營,讓三個突襲營專注在目標行動。
◆ RMIB(Regimental Military Intelligence Battalion):承擔 ISR/GEOINT/技術偵察/電戰與網電分析,讓任務『鎖定→突襲→回收』形成完整閉環。

|成員選拔:RASP ≠ Ranger School(Tab ≠ Scroll)
RASP(Ranger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Program) 是進入 75th Ranger 的門檻:
RASP 1:針對 E1–E5 的基礎隊員的選拔與適性訓練。
RASP 2:針對軍官/士官長/準尉的高階選拔與審查。
Ranger School 是領導/耐力課程,修畢後會授予 Ranger Tab;要在 75th Ranger 服役,仍須通過 RASP,取得隸屬團級的 Scroll。(Tab 與 Scroll 功能不同、不可互換。)

迷思破解|拿到 Ranger Tab 就是 Ranger 嗎?
不是。Ranger Tab 代表你通過領導訓練;Scroll 才是進團編制。RASP 檢驗的是你是否適任 75th Ranger 的任務節奏。

|為何被稱為「美國陸軍首席突襲部隊」
遊騎兵的定位是美國陸軍的 premier raid force(首席突襲部隊)。
任務重心:快速進場、定點突襲(含高價值目標拘捕)、要點封控、機場奪取。並與 160th SOAR 的夜間空運/滲透緊密協同,把「投送→突入→收容→撤出」打造成一體化的「夜間突襲鏈」。
|精選事件年表
◆ 1983|Urgent Fury(格瑞那達):雙營空降奪取、定點突襲。
◆ 1989|Just Cause(巴拿馬):多點同時跳傘與關鍵設施突襲。
◆ 1993|Mogadishu(索馬利亞):與 JSOC 協同的城市戰經驗。
◆ 2001|Objective Rhino(阿富汗):夜間奪取坎大哈外圍機場,為後續大部隊「開門」。
◆ 2003|Haditha Dam(伊拉克):夜襲並穩控戰略水壩,要點封控與設施保全。

|組織與駐地(2025 版)
◆ 1st Battalion:Hunter Army Airfield, Georgia
◆ 2nd Battalion:Joint Base Lewis–McChord, Washington
◆ 3rd Battalion:Fort Moore(原 Fort Benning), Georgia
◆ RSTB/RMIB:分別承擔特支模組與軍情模組,構成 75th 的「戰力後台」。

|文化與象徵
Ranger Creed、Tan Beret、Tab & Scroll,與那句話——“Rangers Lead The Way.”(源自諾曼第 Omaha 灘頭的喊話)共同構築了遊騎兵的文化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